推广 热搜: led  b2b  纺织  销售  PPS  纺织业  App  上海  2.2  稀土 

中小尺寸液晶电视价格难降

   日期:2006-06-12     来源:媒体    浏览:179    评论:0    
核心提示:    近日,关于液晶屏的话题不绝于耳,先是日韩等面板供应商纷纷宣称投建第七代、第八代液晶屏生产线,之后,又不断有消息称LG-飞利浦、奇美、NEG等在中国大陆投资建厂。但据记者了解,在这些投资里,绝大部分依然是后端模块加工厂,而不
    近日,关于液晶屏的话题不绝于耳,先是日韩等面板供应商纷纷宣称投建第七代、第八代液晶屏生产线,之后,又不断有消息称LG-飞利浦、奇美、NEG等在中国大陆投资建厂。但据记者了解,在这些投资里,绝大部分依然是后端模块加工厂,而不是液晶屏生产线。一方面全球液晶屏不断在扩产,另一方面在我国大陆扎堆的依然是后期加工,在全球球液晶产业链中我国企业处于下游的格局短期很难改变。此外,由于液晶电视的产品规格不断向大尺寸扩张,上游材料供应紧张,中小尺寸液晶价格下降空间非常小,因此未来40英寸以下的液晶电视不可能有大的降价幅度。

    40英寸以下整机价格难降 

    液晶屏生产线的不断投产,带来的直接后果是液晶屏供大于求。按照专家的解释,电子信息产品各国是没有关税保护的,这就意味着全球所有的液晶屏生产厂家都处在同一个竞争平台上,在任何一个地方投资一条液晶屏生产线,都会对全球市场供应产生影响,不存在地域的区别。

    所以不管是夏普还是LG、三星等,他们对第七代、第八代液晶屏生产线的不断扩产,带来的直接影响将反映在整机市场上。据赛诺市场研究公司AV事业部总经理喻亮星介绍,近几年液晶电视每年价格下降幅度在20%左右,特别是随着近期世界杯的来临,液晶电视40英寸已跌破了1万元,32英寸则降至6500元左右,与同尺寸的高端CRT彩电相差不到1000元。

    尽管如此,喻亮星认为,由于液晶电视的产品规格不断向大尺寸扩张,上游材料供应紧张,中小尺寸液晶电视价格下降空间非常小。因此在近段时间内还难以对CRT彩电形成真正的压力。特别是超薄、宽屏CRT彩电已经作为新兴CRT电视启动了。经过2005年一年的市场启动,32英寸宽屏CRT彩电价格在5000左右,28英寸宽屏CRT彩电价格在2800左右,与液晶电视保持基本稳定的价格差,从而保持对液晶电视的竞争力。

    中国光学光电子行业协会液晶专业分会原秘书长刘培政也表示,虽然液晶屏生产线不断增加,但由于是技术、资金、人才高度密集型产业,生产技术主要掌握在日、韩及我国台湾地区厂商手中,所以竞争并不是很激烈,按企业统计的依照供货数量计算,韩国三星电子以20%居首位,LG飞利浦以17.6%位居第二,我国台湾的友达光电排名第三。

    可以说这些企业的技术投资走向代表了一段时间内整机价格的走向,而这些屏的供应商都在向大尺寸生产线投资,因此未来40英寸以下的液晶电视不可能有大的降价幅度,也就在一二百元之间浮动,降价空间将主要在大尺寸里体现。

    后端模块加工现状短期难改变

    目前我国已建成投产的液晶屏生产线只有三条:分别是上海广电集团与NEC 2004年在上海合资建成的中国第一条TFT-LCD五代线;北京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在北京建设的第二条五代线;位于江苏省昆山开发区的昆山龙腾光电LCD生产线。

    按照康佳数字平板事业部总经理刘丹的说法,如果我们有自己的液晶屏生产线,无疑能缩短供应时间,减少运输等各方面的成本,带动整个液晶产业链的形成,从而影响整机价格。据了解,目前液晶电视80%的价格决定权在上游企业手里,而整机企业只有20%的价格决定权,所以形成自己的产业链对我国的液晶电视企业来说是有益无害的。

    但刘培政也表示,液晶屏生产线因为投资大、对成品率的要求高,生产液晶屏已经成为微利,毛利如果达不到25%就要亏损,而且建设的一两条生产线是很难保证收益的。最直接的例子是京东方,该公司今年4月发布财报称,2005全年净亏损16亿元,并预计2006年上半年还将持续亏损。

    刘培政还表示,就目前的液晶屏生产现状来看,技术转移的可能性非常小,因为液晶屏的生产还涉及到上游原材料,比如基板玻璃、灯管、控制芯片等,而这些在国外已经形成了相应的产业链,如果在考虑到相关的技术、人才因素,转移地域并不能降低生产成本。这就是为什么国外厂家在我国投资的几乎都是后端模块的原因,而后端模块涉及的只是加工组装,这种现状短期很难改变。

    调查机构WitsView的报告显示,面板企业之所以在我国内地投资后端模块,最主要的两个原因就在于降低成本和实现对我国平板电视企业的本土化配套。数据显示,面板企业在我国内地设模组工厂,每片电视面板则可节约7美元-8美元。同时,在我国内地本地设厂也可以减少对大陆平板电视企业的供货成本,实现本土化配套。

    国内企业对建屏生产线心情矛盾

    对于我国的液晶屏现状,有专家给出一组数据:据统计,去年我国液晶电视出口内销近850万台,其中只有10%左右的液晶电视采用的是我们自产的液晶屏,每年在液晶屏进口上的耗资高达50亿美元~100亿美元。但同时液晶屏的生产设备都要进口。京东方12亿美元的投资,9.8亿美元用于买设备,第六代线更是要100%进口国外设备。

    这一组极为矛盾的数据也代表了我国彩电企业对液晶屏生产的矛盾心情。一种观点认为,即便建设一条第六代液晶板生产线也需要190亿元,国内没一家彩电企业能独自承担。

    而且我们缺少相配套的产业,京东方收购韩国面板生产线,但发展至今企业亏损严重,这给国内上马液晶屏项目敲响了警钟。因此最好的模式是与上游供货商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采取拿来主义,比如中华映管收购厦华等。

    对此,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彩电企业负责人则表示,对于占整机成本几乎60%的液晶屏,如果不涉入就永远没有形成产业链的机会,我们就只能做后端模块的加工和整机的组装。因此投资液晶屏生产线是参与国际竞争的一种表现。而且现在介入液晶屏的生产,我们为时不晚,如今市场上的主要液晶屏厂商都是近十年内进入该市场的。

    一位业内人士就坦言,我们不应该低估国内企业在相关产业链方面的准备,以在液晶屏生产上面临的最主要的原材料为例,这方面问题也将逐渐得到解决,不仅安彩集团宣布要投资第五代线的液晶玻璃基板线,彩虹集团日前也表示将投入13亿元人民币建设LCD-TFT玻璃基板线。
 
打赏
 
更多>同类资讯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法律声明  |  网站地图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冀ICP备10017211号-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