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led  b2b  纺织  销售  PPS  App  纺织业  上海  2.2  稀土 

养蚕能手的致富经

   日期:2014-09-09     浏览:131    评论:0    
核心提示:蒙汉民家养蚕已有12年,他是马山县金钗镇东屏村众多养蚕户中的一员。过去,为了能让蚕虫存活,即使是在较好的环境下,养蚕户也得

蒙汉民家养蚕已有12年,他是马山县金钗镇东屏村众多养蚕户中的一员。过去,为了能让蚕虫存活,即使是在较好的环境下,养蚕户也得不间断地进行培育,前期成本极高;如果碰到天气变化异常的日子,蚕虫则可能大批死亡,养蚕户血本无归。“风险那么大,又没技术,收益真的还不如种玉米。”蒙汉民说。幸运的是,他的老乡蓝莉芬向他伸出了援手——蓝莉芬不仅教给蒙汉民养蚕技术,还拿出资金帮助他渡过难关。

学技术使蚕农收入翻倍

蓝莉芬曾是金钗镇东屏村的一名普通蚕农。该镇地处马山县东部山区,居民素有种桑养蚕的传统。但镇上所有人都和蒙汉民一样,养蚕成活率低,培育的小蚕不是病死就是大蚕没收获;即使成功,一张蚕种也仅收获10至30公斤蚕茧。因此不少人萌生了金钗镇不适合养蚕的想法。

对于这类言论,蓝莉芬不以为然。她决定和两个姐姐一起到养蚕技术较为先进的宜州、宾阳等地,亲眼看看别人是怎么做的。

考察归来,蓝莉芬带回了全新的养蚕技术:方格蔟。“传统的养蚕方法容易使小蚕感染病菌。”她说,“采用方格蔟技术,能提高蚕虫成活率与蚕茧质量。”在高成活率下,蓝莉芬可以同时把大批量的蚕虫一直养到三龄蚕。对于这项“新奇”的技术,起初乡亲们将信将疑。于是,蓝莉芬决定基于方格蔟技术建立一个“小蚕共育”基地,接着请来专家手把手地指导农户,还到街上发放养蚕新技术资料,并购置专车把小蚕送到农户家。慢慢地,乡亲们相信了蓝莉芬。

如今,依靠方格蔟技术,蚕农养殖一张蚕种的收益从过去的10至30公斤增加到50公斤,有时甚至更多。“蚕虫一年可以养12次,用这种方法,我这半张蚕带来的收益比以前多了一倍。”蒙汉民开心地说。

担风险带领乡亲渡难关

新技术是有了,不过许多蚕农应对风险的经验依然不足。2004年天气变化异常,蚕农们没能及时应对,导致大量蚕虫死亡,大家损失惨重。这场灾难也极大地打击了群众养蚕的积极性,很多农户萌生了放弃养蚕的念头。“那时候我们都要开始翻耕宿根,准备播种玉米了。”老蚕农蒙元高对记者说。

为了坚定群众养蚕的信心,蓝莉芬毅然做出一个大胆的决定:凡是继续种桑养蚕的蚕农,损失的部分由她全权赔付。为了这一承诺,蓝莉芬垫付了近30万元。而为了进一步降低农民养蚕的成本与风险,蓝莉芬成立了金宜桑蚕专业合作社,直接替蚕农将幼虫养到三龄,再给蚕农继续养殖,等蚕茧出售获利后,她才收取费用。“这样就能够保证蚕农在前期不会有太大的风险,投入也不必过多。”蓝莉芬解释道,“而我也可以从中获得利润。”这是一个双赢的办法。

蓝莉芬这一做法,让蚕户看到了她继续发展桑蚕业的决心。“我们碰到困难,蓝莉芬能帮我们解决,能和我们一起去面对,还无私地帮助我们,我们认为她是个信得过的人,所以愿意跟她一起干下去。”来自巴苗屯的黄叔告诉记者。

记者了解到,几年来,蓝莉芬自费共轮训出格蚕农600人(次),带动、辐射养蚕户8911户,全镇桑园面积达1.5万亩。近几年,蚕桑让许多蚕农走上了富裕的道路,桑蚕业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周边的古零、加方、古寨、里当等乡镇也掀起了种桑的热潮。

如今,合作社已初具规模,而蓝莉芬又有了新的想法:要把蚕茧的附加值利用起来。“规模大了,我想成立一间加工厂,把蚕茧的附加值留在金钗镇。”蓝莉芬说,她已经投资500多万元建成一个蚕茧加工厂。“厂里有6条加工生产线,下个月就可以投产了。”记者也看到,加工厂的工人正在进行岗前培训,为即将到来的投产做准备。下个月开始,乡亲们的收入将进一步提高。

 
标签: 养蚕
打赏
 
更多>同类资讯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法律声明  |  网站地图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冀ICP备10017211号-19